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研究» 教研文章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音乐教学策略 贾勤化

发布日期:2015-10-12   阅读次数: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音乐教学策略

贾勤化

摘要:本文将从中学生心理的特点出发,阐述中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特点,并对适合中学生音乐教学的方法、策略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特点、音乐教学策略

 

引言: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中学的音乐教学无疑被寄予了厚望。这一点可在音乐课程在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上得以体现。中学阶段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的基础上,使其具备理解音乐的基本能力,从而使精神受到陶冶,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虽然教学任务和目标十分明确,然而现状却不容乐观。最明显的一个现象是: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音乐,却并不喜欢上音乐课。

要破解目前中学音乐教育的这种困局,实现中学音乐教育的目标,需要音乐从教人员对教育对象的特点,特别是心理特点具有全新的认识,在遵循中学生心理规律的基础上,再去探求出切实可行的音乐教育规律。换言之,也就是将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应用到具体的音乐教学中去,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正文:中学生音乐学习的心理特点

(一)“我是谁”——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心理特点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步入中学以后,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一个从无到有,并逐步完善发展,他们已经开始具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时常以“成人”的姿态自居,不愿成人把自己当孩子看待。对家长和老师的话也开始不再伏首恭听,敢于挑战权威。

相应的音乐教学策略:

借助教学情景感染中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体验教学,不用过多的讲解代替学生的听觉,不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觉,不用成人化的学习方式代替学生的学习.

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春之声”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学习配乐朗诵《春》之前时,先听为《春》所配的音乐片段。我让学生们随意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走近春天。可以闭上眼睛,想象春天;可以自由的朝窗外张望,观看春天;还可以看着VCD的风景画面,领悟春天……在随意的氛围下,很多学生都感到了原本比较抽象的春意。再去进行配乐朗诵时,就容易了不少。

培养中学生音乐学习的主体意识,即学生是音乐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要寻找一切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学习活动中去。

教师要实施有效教育,应多给引导、建议,为之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放手让学生去做、去实践、去探索,在实践探索中让学生于不觉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

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电子空间站”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当本单元教学内容接近尾声时,通过欣赏、讲解以及图片、课件等多种形式,在学生对于电子音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让学生来尝试了一下创作的快乐。

在课堂上我播放预先准备好的VCD(但是只放画面,关闭声音),同时快速在黑板上书写主题。然后让学生们分组在电子琴上为所写的音乐主题选择合适的音色,设计前奏和尾声。再由我来弹奏他们的创意,为画面配乐,然后师生共同评出最优方案。

学生对自己能创造出曲子,感到很兴奋。在创作过程中所获得的巨大快乐使他们更专注于课堂,从而使电子音乐这一单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金色的秋天”中涉及到了要让学生认识中国的民族乐器。如果单纯讲授知识,难免枯燥乏味。为了让他们加深印象,我预先准备了很多乐器实物,并让学生看着课本p22的彩图来认乐器,一次答对两件以上乐器的,作为奖励,就发给他们一件乐器,并让拿到乐器的同学自己设计伴奏型,为乐曲伴奏。

学生对我带来的乐器充满好奇,纷纷举手抢答,此时,我作为引导者,及时介绍相关乐器,并补充了一些p22页没有的民族乐器,有效的拓展了课堂,加深了学生对于民族乐器的印象。

在伴奏环节,我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怎样的伴奏型更适合乐曲,让他们在欢乐中更好的把握乐曲的风格,在音乐实践中,不知不觉的锻炼了他们的能力。

(二)为什么要学习音乐——中学生的个体倾向性心理特点

心理学上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活动是受到他的个体倾向性控制的。个体倾向性包括价值观,动机,需要等,是在最高层次水平上对人的行为进行广泛地制约的心理因素。

音乐不是中高考的科目,所以有小部分中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认为音乐是副课,是不重要的科目,学不学好无所谓。甚至个别学生还会有“学音乐无用”的想法。

价值观是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用来判断音乐学习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体系。在文化中,价值观以理想、兴趣、信念、信仰等形式出现。

兴趣在音乐学习活动的作用很明显:没有了兴趣,就谈不上愉快地学习,不能愉快地学习,就没有学习效率,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就会选择放弃。

相应的音乐教学策略:

在以往的音乐课教学中,让学生识谱或视唱就要先讲枯燥的乐理知识,并且让学生死记硬背下来,再一遍又一遍的视唱。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意识差,没有学习兴趣。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和学生多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并在备课、授课环节,适当的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进行。

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一味的迎合学生,而应该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的重合点。

如在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钢琴音乐奇葩”一课中,了解到高中学生这个年龄段喜欢前卫、时尚的特点,在讲到肖邦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时,我除了让学生们欣赏了霍洛维茨诠释的经典版本外,还特别为学生们介绍了克罗地亚年轻钢琴家马克西姆演奏的相同曲目。马克西姆俊朗的外形,前卫的造型,时尚现代的演绎风格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我则抓住这一时机,巧妙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动机是在价值观的指导下,学生学习音乐的最直接的推动动力。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多是围绕“爱不爱听”、“喜不喜欢”的感性角度,中学生则不同,更多的是围绕着“需不需要”、“有没有用”的理性角度,相比之下比较现实和功利。因此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习动机的正反两面,来了解学生认真听课和不认真听课的原因,在备课、授课中有的放矢地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我们的音乐教学才更容易获得成功。

如在介绍到俄国“强力五人团”成员之一鲍罗丁的时候,我特别为学生强调了鲍罗丁毕生“身兼二职”,既是音乐家,又是化学家。继而扩展到了俄罗斯“五人强力团”中一位化学家,两位陆军军官,一位海军军官四位都不是科班出身,组织者巴拉基列夫也是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改学音乐,他们却终于成为音乐史上赫赫有名的大音家,改变了一部分学生认为学音乐会影响学习,学习音乐与学习语数外会相互干扰的错误观点。

(三)我从心底里喜欢音乐么——中学生的情感心理特点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绪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进入青少年期的中学生,由于个体生理上的变化,中学生的情绪与感情发生剧烈的变化。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学习压力相对而言比较大,接受模仿能力强,对外界的刺激比较敏感。而现代社会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媒体,使得音乐课早已不再是他们获得音乐的唯一阵地。

面对着铺天盖的流行歌曲,我的不少同行常常抱怨:音乐课真是越来越难上了!的确,许多的中学生提起一些流行歌曲、歌手如数家珍,而唱课本上的歌曲却懒得张嘴,听到被传统教育观念下奉为经典的音乐甚至打起了瞌睡……

然而我们大多数音乐教育工作者自己在学校中所接受的是专业训练模式,认为一些作品是高雅的、经典的,于是煞费苦心,认真的讲解、教唱,结果却很不理想,造成了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听得疲惫。

相应的音乐教学策略:

作为音乐教师,我们无法控制社会流行音乐的大环境,与其禁止学生听、唱流行音乐,生硬地灌输经典音乐,还不如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现有欣赏水平入手,加以适当的引导,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入流行音乐,将其与传统音乐、古典音乐相对比,帮助学生辨别良莠,合理吸纳接收。

如在人音版讲授涉及到戏曲音乐的第二单元“梨园撷英”时,我首先放了一首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手陶喆的《苏三说》,并提问:“哪位同学知道这首流行歌曲中运用了哪些音乐元素?”(R&B RAP 京剧……)通过这首歌,轻松而巧妙的引入到了戏剧相关内容的教学。

再如,高中音乐鉴赏中,讲到肖邦及李斯特时,我以一首周杰伦的《夜曲》,既引出了肖邦,这位连多数学生崇拜的流行小天王周杰伦都喜爱的浪漫派作曲家,又引出了李斯特(因为他的《爱之梦》是一首“夜曲”性质的钢琴曲)。既轻松,又省力,而且学生也很容易接受。

(四)我能学好音乐么——中学生的认识心理特点

这个问题涉及到学习的能力因素,能力是指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特征。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个性,没有两个像两滴水那么相似的儿童。”在音乐课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不同的学生,无论是演唱演奏能力,还是对音乐的想象力、理解力,都有明显的优劣之分。中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还不能完全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调节行动的品质。对音乐课程的兴趣,往往一旦碰到困难就会败下阵来。继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疑问。

相应的音乐教学策略:

(1)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音乐学习目标。这个目标应与他们的能力相匹配,即该目标对于他们来说可望并且通过努力可以达到。可望,所以学生才会为之努力;可及,但必须经过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

(2)拥有“两颗心”

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他们的感情和情绪为转移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怀有一颗爱心,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充分发挥期望心理效应的作用,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适度的鼓励和赞美

虽然学生的能力有不同,但是每一个学生的身上都有闪光点。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对于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加以捕捉,及时鼓励,适度的赞美,并加以引导。增强他们对于这门课程学习的自信心。

(4)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中学生由于独立性和自尊心的发展开始把自己作为认识对象,注意的视线也开始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一举一动将会产生什么后果,别人如何看待、如何评价自己。因此,教师的评价对于中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应该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尽量让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最大限度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潜能。

 

总之,想要成为一名成功的音乐教师,想要让学生愉快的和音乐交上朋友,一定要遵循他们的心理规律,并不断探求切实可行的音乐教育规律。

教无定法,贵在探索。伴随着心理学与音乐学在音乐课堂教育中不断的结合与完善,音乐课堂将会以一种更接近中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方式接近学生。同时,我相信,这样的音乐课堂必将为更多的学生所喜爱和期待……

 

 

参考文献:(1)刘巧忠,“抓住中学生心理特征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2)马福苗,“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师的应对策略”;

(3)卢雪珊,“与实习生谈备课—— 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备课 ”

(4)杨  丽,“浅谈中学生音乐心理及教学”

(5)史  艺,“电子琴教学对于学生学习音乐的益处分析”

(6)徐叶红,“结合高中生心理特点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

  


CopyRight © 2008-202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负责人:张满户  网管员:姬燕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陕ICP备05052063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