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研究» 教研文章

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性 徐光顺

发布日期:2015-10-12   阅读次数:

    一次,在区级“教学能手”评选会上,大家对一位教师的看法犹如面对一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她讲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一课。大家都觉得她讲得不错,环节齐全,引导得法,讲解透彻,很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很活跃,尤其是互动这个环节很精彩,但总觉得缺点什么。最后,评委会主任叫我做个总结,我说:“我觉得她讲得很好,但缺少感染力。讲这一课,我们的心情应该是沉重的,老师首先应该认识到环境破坏的严重性,语言不应该诙谐,而应该凝重,表达要富于情感,以其与学生产生共鸣;其次,对学生思想的教育显得有些矫情,过于雕琢,不自然,我认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要靠渗透,‘润物细无声’才是最高境界。”评委们都有同感。

   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大家都知道德育渗透的重要性,但往往忽视了德育渗透的有效性。我们只管种庄稼,种下了就一撩手不管了,到了最后,没了收成,我们反倒怨天尤人,怨声载道。还因为这德育渗透是软指标,考卷上很难考查,所以,我们有很多老师就不那么重视了。

   那么,怎样做才能使“德育渗透”达到“有效性”呢?

首先,要全身心投入,语言表达要富于情感,富有表现力。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知识,同时伴随着还有情感的交流,心灵的融合,一堂好的课,学生不仅能掌握到知识,还能产生心灵的共鸣,甚至是震撼,因此,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富有情感,自己要能与作者或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或慷慨,或悲愤,或喜悦,或忧郁,或诙谐,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激情投入,那么你讲起来就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了。这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没有情感的语言是苍白无力的,就如白开水一样,课堂上会毫无生气,那里还会有什么效果呢?一位特级教师曾说过这样的话:“我见过这样的教师,专业精通,学识丰富,也长于表达,但教不好学生。听他的课,讲课正确清楚,但渗透性差,学生很难接受,有人以为是教法的问题,其实是教态问题。他们冷冰冰地进行知识发售,却没有感情交流。冷冰冰的人也许可以很好地操纵机器,却无法启动心灵的闸门。”这和上面提到的那个老师的情况基本一致。

     在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中,中外许多教育工作者对教师的热情与学生的成就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了如下的结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教师会极大地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列斯总结了人接受信息的效果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音调+55%面部表情。从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教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记得我读过一篇回忆老师的文章,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第二天,关于“怪老头”的轶事便风传开了。别的都记不住了,只记得“小灵通”说,当年她伯父听他讲课,这位老师曾经在讲台上背诵《孔雀东南飞》,背呀背呀,禁不住潸然落泪,不能自己,直到悲恸咽住,才停下喘气。我们听后全都捧腹大笑,真是滑稽得可爱。有趣的是,30年后的今天,他又要向我们讲《孔雀东南飞》了,多想看一看他泪挂两腮哟。可等到了!他要我们先自行注释,然后略讲解几句难句,接着便是范读。只见他稍一酝酿,一次深呼吸,便沉下脸,小声地开始朗读起来。我发现好些同学都抿嘴窃笑。是嘛,瞧他摇头晃脑,拖腔拉调,这是朗读吗?哦,这也许就叫“吟哦”吧!我禁不住也想笑。可他似乎完全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中。有些同学自觉没趣,便也捧起书来听他读了。渐渐地,他越吟越带劲儿,越来越凄切,读到刘兰芝告别小姑时,只见他不断地咽喉头,不像前边那般流畅有调了。听得出,他近乎沙哑酸涩的声音是理智克制感情的结果。这是,默无声息的教室里,以张张面孔也都露出悲怆的神情来。我不断咬着牙,不让泪水涌出。直到下课铃响,大家还是沉重得很,无人哗笑,无人追跑。上他的课,我总被他的感情所左右。他不是演员,但他情感的变化,却犹似春末夏初那变幻莫测的云天。渐渐地,我也养成了带情朗读的习惯,读到好章段,我竟也会旁若无人,忘乎所以。如今,细细琢磨一下他这种独特的教学方法,不禁深深赞叹。我已深切领会了他的一句话:“读到有情时,文也通大半。”

     我想老师把课上到这种程度,学生进一步认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摧残,以及刘兰芝、焦仲卿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这个主题也就不难了。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思想的启迪。

    我记得我在讲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时,我对学生讲,当时,国民党到处在刺杀鲁迅,悬赏鲁迅的人头,鲁迅在这样的白色恐怖之下,随时都有可能掉脑袋的危险,但他还是站出来了,痛击敌人,而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鲁迅这种直面现实,敢于担当,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气概真是响彻云霄,撼人心魄。由于我讲得非常动情,学生深受感染。

    因此,很多优秀的老师总会在不声不响中把德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去了,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其次,必须要善于挖掘教材,在教材中能发现思想美、人性美,给学生以启迪和熏陶。

      我们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都很有思想性,而且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因此,我们老师首先要有深厚的人文情怀,能时刻把社会、自然、他人装在心间,要能深入地理解文章,与作者产生共鸣,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到“披文入情”,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搏,然后“情动辞发”,把自己深深体验过的情感,有效地地传达给学生。如我在讲《孔乙己》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们身边有像孔乙己这样的可怜人吗?”学生答:“有。”我接着问:“我们有没有把他当做笑料来愚弄和嘲笑的呢?”这些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了,这种人情冷漠的现象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比比皆是,学生列举了生活中好很多鲜活的事例。“我们有没有可能成为别人嘲笑和戏谑的对象呢?那我们该怎么做呢?”最后我们归结出这样的结论:我们也可能成为弱势群体中的一员,因此我们一定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特别是那些弱势群体。因此,我利用这一课对学生很好地进行了思想教育。

      再比如我在讲《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学生对邹忌“善于思考,巧妙劝谏”这一点已深有体会,但我觉得学生不仅仅只获得这一点,我接着问学生:“邹忌为什么要给齐威王进谏呢?”有的同学说是邹忌想讨齐威王欢心,再升官发财;有的同学说是邹忌想展现才华;有的同学说这是邹忌作为臣子尽忠的一种表现……我觉得学生说的都有道理,但我更推崇第三种答案。我接着给大家介绍了邹忌(邹忌,战国时政治家。邹忌(约前385-前319)战国时齐国大臣。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相国,封于下邳,称成侯。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从此齐国渐强。)我说,臣子对君主的尽忠其实就是责任心的体现,而我们现在的社会最缺乏的就是责任心,否则,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就不会发生。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学生的契机,我又跟进了一个课时,给他们印发了两个材料,一个是关于“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的事迹,一个是关于“钱学森研究导弹、火箭”的事迹。以正面事例教育孩子们,让责任心在他们的心里扎根。

再次,努力把你的课堂上成“文化的课堂”,最终实现对学生文化人格的塑造。

     这一点,我非常推崇郭初阳老师。“郭初阳课堂的‘革命性’,其次体现在他赋予了语文课堂以极高的文化品位。”(涂国文语)过去的语文教学大多停留在不断地对文章进行“肢解”这个层面上,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不搞个“支离破碎”不罢休,看似对文章解读“透”了,其实他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感,文化内涵也会随之消失。学生学了多年的母语,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竟然拉不到桌面上来,真是惨不忍睹,因此有不少有识之士纷纷发出“无尽苍生是语文”的悲叹。让我们这些语文教育工作者脸面丢尽,无地自容。

      郭初阳的课堂,却在为语文课堂的文化品位招魂。他带领学生从单一的文本中突围出来,站上文化的制高点,对文本进行全景式鸟瞰;将文化观照引入文本解读,让文化弥漫于语文课堂,让文本溶解在文化中,不断生成和丰富文本的文化内涵,以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文化家园,使语文课堂的生成羽化为人的整体生成,从而最终实现对学生文化人格的塑造。

       《珍珠鸟》是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名篇,立意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世界”,文字明丽而温暖,被选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课本。这篇文章不仅文字优美,而且主题健康,契合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精神,应该说是一篇非常不错的课文——绝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正是这样解读的。然而在教学中,郭初阳的弟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把文章放置于一个由马筱敏的《鸟儿的理想主义》(抒发对“鸟儿的理想主义”的敬意)、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拍摄的影片《群鸟》(反思鸟群对人类展开的报复性攻击)、黄永玉的《飞来与我们喝早茶的金丝雀》(表达对自己想囚禁金丝雀的反思与忏悔)和鲍尔吉·原野的《啄露而歌》(歌颂鸟儿灵异的神性)所构成的文本群中去比照,发现作者笔下温情脉脉的“信赖”背后,隐藏的却是一种“欣赏囚禁”的残酷和血腥:《珍珠鸟》事实上阐发的是一个双重悲剧——小鸟被囚而不自知,反以为安全;人作恶而不自知,反而欣赏把玩。于是他们最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珍珠鸟》一文,“实在是研究中国作家自由缺失的下意识表现的最好案例”(郭初阳语)。(节选自《言说引爆沉默:解读郭初阳》涂国文著)

      上这样的课,学生学到了很多东西,如秉承自由精神,坚守独立人格,倡导平等理念,树立环保意识等,还培养了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从而实现对学生文化人格的塑造。这样的课学生能不被感染和熏陶吗?

最后,教师应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坚守独立的人格,散发出人性的光芒。

      我们当年在师范上学时,学校就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校训来教导我们。而我们现在成了教师,我们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就是他们学习的最好的榜样。因此,我们应该博览群书,胸纳百川,思想高洁,儒雅谦恭,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坚守独立人格,怀有批判精神,心系天下苍生,胸怀宏大志向,浑身都散发出人性的光芒,这对学生来说将是多么大的影响呀!我们知道,这一点确实很难做到,但我们可以把它作为终身的追求,多一点这样的人格魅力,就会对学生产生多一点的影响。

 

     以上几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更何况在当前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做起来就难上加难了。当前我们很多老师眼睛死盯中高考,中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不考的,我就索性不教。我们知道,其实人在一生中能否做出大成绩,不仅靠智商,更要靠情商。而情商的高低就取决于他受教育的状况。目前我们国人最缺失的是什么吗?我觉得是信仰。信仰是情商里最重要的东西,也是人格中最宝贵的东西。因为信仰可以催生出好多东西来,如责任心,进取心,坚定的信念与顽强不屈的精神等等。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育信仰,那还得靠我们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这是一个关乎孩子们的未来,关乎民族的前途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做的这一项工作是神圣的,光荣的,同时也是义不容辞的。要想我们的民族稳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开创性地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做一个无愧于历史,更无愧于子孙的人。

参考文献:

1.《教师如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李 琴编著  吉林大学出版社;

2.《言说引爆沉默:解读郭初阳》涂国文著  《人教论坛—中学语文教育论坛》。


CopyRight © 2008-202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负责人:张满户  网管员:姬燕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陕ICP备05052063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