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收获
众所周知,运用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习的效率加倍,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收获。反之则可能花费了很多时间学习却收效甚微甚至劳而无功。这可以用一个公式来概括:学习方法X学习时间=学习收获。
经常有同学问我,学习到底有没有捷径,借用一位高考状元的话说:学艺如磨刀,不磨刀背就是捷径。而好的学习方法就可以指导你把劲用在刀刃上,不磨刀背。
经过对身边的同学的调查,我发现还有很多同学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生搬硬套别人的方法或一味地“傻学”。比如,我的一位同学,学习不可谓不刻苦:天天追着老师问题,自己每天每科至少做20道题,晚上常常学习到深夜。但是,他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后退了不少,这是为什么呢?后来经过观察,发现他只注重做题的数量而不注意质量,做了过多重复的题,而做完题又不善于总结,导致每一次遇上相同类型的题还要去问老师。所以,首先,我认为做题不但要看数量,更重要的是看质量,只有在做完一道题后进行必要的总结,才能有收获。也就是说,我们不必每一分钟都学习,但是学习时每一分钟都应该有收获。这就象n个0相加,结果仍然是0,而n个0.0001相加的结果就不是0.0001了,所谓积少成多就是这个道理。还有一些同学,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于是到处请教,然后照搬别人的学习方法。比如,有一位同学,听说某学习好的同学每天晚上都学习到夜里两点钟,于是他也每天学习到夜里两点钟,结果,学习也没上去,还把身体熬坏了,请了好几天的病假,耽误了正课。所以,我认为学习方法因人而异,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那么,学习方法就没有规律可循了吗?我认为还是有的,下面我就把自己在探索学习方法中的一点体会说一说:首先,上课认真听讲。这可谓老生常谈了,但恰恰这一点有很多同学做不到,有的同学认为老师讲的自己都会了,于是利用上课的时间做练习。自以为抓紧时间学习了,但长此下去,老师的一些关键的话没有听到,这有可能是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因为你很难把连你自己都不知道应该问什么的问题问明白。
所以,上课认真听讲,就可以使你“少磨刀背”,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做必要的练习。在做题方面,要避免“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见着题就做,买一大堆参考书,还经常给自己规定每天至少做多少题,做不完不睡觉等。另一个极端是几乎不做题,总认为自己不做题也能学好。这两个极端都不好,特别是我觉得走第一个极端的人更多,这些人有的是觉得做题多多益善,或是看别人做觉得自己不做心里不塌实。许多人都知道暴饮暴食对身体有害,却很少有人知道“暴学”对学习也有害。参考书有一本足矣,因为目前的各种参考书大同小异,买多了,实际有用的只有一两本,另外的就浪费了。所以,题不在多而在精,做一道好题有时可以胜过一百道普通题。如果自己没有能力挑选习题,可以请教老师,或者到一些中学的教学网页去看看。
第三,要兼顾各科。学习最忌讳偏科,有“木桶原理”说的好:把成绩看成一个盛水的木桶,它的侧面有五块木板,而这个水桶的容积是由最低的那块木板决定的,而不由最高的那块决定。所以,在保持优势科目的优势的同时要把差科补上来,同时注意不要让好科变成差科。另外,像生物、地理等不高考的科目不要置之不理,因为它们的会考成绩很可能影响到你的高考录取。
第四,要重视积累。很多同学认为平时轻松一下,考前进行突击复习可以一下提高很多分,不可否认,这对于数学、物理等科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语文、英语等重视积累的科目就无能为力了。即使对于数学、物理等科,这样做也会造成基础不牢固,对以后的学习害处很大。
第五,休息很重要。列宁说:“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人毕竟不是机器,不能24小时全都工作。良好的休息对于有效的学习影响很大。有的同学晚上学习到两三点,第二天上课时无精打采,频频向老师“点头致意”,这不是本末倒置吗?还有,人吃五谷,哪有不生病的。得了病,最好还是抽出时间去医院看看病,休息一下,康复以后再去上学,否则带病学习的效果会很差。小病没有及时治疗就有可能变成大病,我的一位老师就由于感冒后带病上课,结果转成了肺炎,住了十多天的医院。休息,是退一步,进两步。
以上是我的一点体会,如果能对大家有所启发的话,我将十分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