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古诗鉴赏题的命题特点和备考启示
吉宇博
2006 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古典诗歌鉴赏试题,在取材和题型上既继承了 2005 年的风格又有所创新,测试内容愈来愈丰富,测试形式愈来愈多样,异彩纷呈。落实了新课标精神和《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对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特别是诗歌教学,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同时对今后的备考,无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选材的多元化 :
序号 |
地区 |
2005 年 |
2006 年 |
1 |
安徽卷 |
同全国Ⅰ |
宋代·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
2 |
北京卷 |
宋代·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
东晋·陶渊明《移居》 |
3 |
天津卷 |
宋代·汪元量《湖州歌》 |
唐代·张籍《凉州词》(其一) |
4 |
上海卷 |
唐代·李白《望庐山瀑布》 宋代·徐凝《庐山瀑布》 |
元代·张可久 [ 黄钟 ] 人月圆 山中书事 |
5 |
广东卷 |
宋代·寇准《春日登楼怀旧》 |
清代·谭敬昭《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
6 |
重庆卷 |
唐代·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 |
清代·张维屏《新雷》 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 |
7 |
山东卷 |
宋代·戴复古《江阴浮远堂》 |
近代·王国维《晚上空泠峡》 |
8 |
江苏卷 |
唐代·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
元代·魏初《鹧鸪天》 |
9 |
浙江卷 |
唐代·杜牧《齐安郡中偶题》 宋代·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 |
元代·无名氏《正宫·叨叨令》 |
10 |
福建卷 |
唐代·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
唐代·李商隐《端居》 |
11 |
辽宁卷 |
宋代·王安石《江宁夹口》 宋代·方惟深《舟下建溪》 |
宋代·苏轼《东坡》 |
12 |
江西卷 |
唐代·吴涛《绝句》 |
宋代·杨万里《三江小渡》 |
13 |
湖北卷 |
元代·马致远《梅花酒》 |
唐代·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唐代·韩琮《暮春浐水送别》 |
14 |
湖南卷 |
唐代·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代·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
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
15 |
四川卷 |
同全国Ⅲ |
宋代·周密《夜归》 |
16 |
全 国Ⅰ |
唐代·李华《春行即兴》 |
宋代·黄庭坚《题竹石牧牛》 |
17 |
全国Ⅱ |
唐代·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
宋代·王炎《南柯子》 |
18 |
全国Ⅲ |
宋代·刘邠《雨后池上》 |
从选材来看, 2005 年的试题,基本上是以唐宋诗词为主,试题涉及的 20 首古典诗歌作品中,唐诗 10 首,宋诗 8 首,占全部数量的 90 ﹪,从形式来看,主要以七绝为主, 18 首古诗中七言绝句 13 首,五言绝句 2 首,五言律诗 3 首,唐诗宋词基本上平分秋色。 2006 年的 17 套试题,古典诗歌鉴赏试题共选作品 20 首,其中唐诗 4 首,宋诗 4 首,宋元词 3 首,清诗 5 首,元曲 2 首,东晋陶渊明诗 1 首,近代诗 1 首。选材更趋于多元化,打破以往唐宋诗词为主的局面,也打破以名家名篇为主的局面,张籍、刘过、王炎、张可久等不同时代的作家作品进入命题视野,扩大了考查范围,有利于引导中学生全面阅读古典文学优秀作品,扩大视野,全面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也避免了猜题押题,命题人的良苦用心显而易见。
二:考查形式多样化 :
序号 |
地区 |
2005 年 |
2006 年 |
1 |
安徽卷 |
诗句理解 表现手法 |
|
2 |
北京卷 |
思想感情的对比 |
归纳主旨 表现手法 |
3 |
天津卷 |
思想感情 炼字 |
诗句理解 表现手法 |
4 |
上海卷 |
炼字 修辞手法 作品评价 |
炼字 |
5 |
广东卷 |
思想感情 |
意象理解 炼字 |
6 |
重庆卷 |
诗句理解 表现手法 |
思想感情 |
7 |
山东卷 |
诗句理解 |
诗句理解 内容分析 |
8 |
江苏卷 |
诗句理解 思想感情 |
思想感情 表达技巧 |
9 |
浙江卷 |
意象 思想感情 |
思想感情 意象 |
10 |
福建卷 |
诗句理解分析 表现手法 |
炼字 艺术手法 |
11 |
辽宁卷 |
内容分析 炼字 |
诗句理解 炼字 |
12 |
江西卷 |
诗句分析 内容理解 |
诗眼 表现手法 |
13 |
湖北卷 |
思想感情 修辞效果 |
意象理解 表现手法 |
14 |
湖南卷 |
根据提示赏析 |
根据提示赏析 |
15 |
四川卷 |
(采用全国Ⅲ) |
思想感情 |
16 |
全 国Ⅰ |
修辞手法 综合赏析 |
结构层次 诗句寓意 |
17 |
全国Ⅱ |
思想感情 语言特点 |
思想感情 |
18 |
全国Ⅲ |
诗句理解 综合赏析 |
综合分析,试题主要考查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古典诗歌作品词语的理解分析
理解词语,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鉴赏古典诗歌的基础,不能正确理解词语,就无法理解作品的内容,更谈不上鉴赏。 2005 年有重庆、山东、江苏、福建、辽宁、江西、全国Ⅲ共七套试题, 2006 年有安徽、天津、山东、辽宁共 4 套试题,涉及到对作品词句的理解分析。
如安徽卷以南宋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为设题材料,考查词中“聚散匆匆”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辽宁卷以苏轼的《东坡》为设题材料,要求“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上海卷以 元代张可久《 [ 黄钟 ] 人月圆 · 山中书事》 为材料,考查曲中“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的理由。广东卷以谭敬昭的《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二)为材料,要求简析诗中“带得钟声到海幢”一句中“带”字的妙处。
(二)对作品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分析
这是解读诗歌过程的重中之重,就是要理解诗歌中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体会情感,就是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是诗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句子。 2006 年的试卷,有重庆、江苏、浙江、四川、全国Ⅱ都考查了对作品思想感情的分析。如江苏卷要求分析元代魏初的《鹧鸪天》一词中“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川卷要求分析宋代周密的《夜归》中最后一句蕴含了哪些感情。
(三)对意象的分析
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古典诗歌的意象,就本质而言,它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思想和感情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是寄寓作者主观之情的客观物象。文学鉴赏的过程,就是感受形象,理解形象,从而获得情感体验,审美愉悦的过程。因此,鉴赏诗歌,就要着重分析意象的特征,包括意象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如湖北卷要求分析唐代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和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两首诗中“水”的寓意。
(四)对作品表现手法的分析
诗歌鉴赏试题,除了鉴赏诗歌意象和意旨以外,还要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既包括选材、剪裁、谋篇布局,又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还包括语言的运用和锤炼等,几乎囊括了表现诗人思想和感情所采用的一切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所以,我们在把握了诗词意象内涵的基础上,由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切入,进而鉴赏诗词为了表情达意所采用的艺术技巧,宏观把握,微观入手,是解答诗词鉴赏试题的途径。为此,我们不仅要系统地掌握诗词常用的抒情方式,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咏史抒怀等的运用,还要掌握诗词的一般表现手法,如象征、比喻、对比、夸张、烘托、衬托、渲染、虚实、抑扬等。
古典诗歌常常借助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曲折而艺术地抒情言志。实际上,古典诗歌的深刻寓意往往在于某一种修辞的妙用,如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的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若改为“雁别秋江去”,就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情趣盎然了,而着一“衔”字则境界全出。全诗运用陪衬、烘托、夸张和拟人的手法,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三:备考启示
1 :以意象为中心,研读诗词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歌的特点就是诗人借助一个个新奇的“意象”,来含蓄的抒发自己的情感。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意象为鉴赏的突破点。对意象的考查,命题角度大致有以下方面。①作品中意象的特点。②意象在诗词中的作用。③情景交融的分析。
2 :以情感为中心,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2006 年有 6 套试题考查了情感,命题角度大致有以下方面。①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情感的分析,确认诗词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②对作者所表达情感的分析评价。
3 :以表现手法为中心,理解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赏析表达技巧包括作品中所使用的各种修辞手法的分析,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用典、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如果有一点在作品中形成主要特色,即可以之切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