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研究» 教研文章

高三自然地理复习技巧分析 徐红红

发布日期:2015-10-12   阅读次数:

高三自然地理复习技巧分析

 

    徐红红

 

地理知识对于日常生产生活非常重要,但是由于高考指挥棒作用的功利性质的中学教学中对于地理教学不够重视,使得到高三文科应考复习地理知识时,学生普遍感到地理知识太难,特别是自然地理部分更是难以应对。从近年来的高考地理知识考察来看,自然地理同样是考察重点也是难点,学生普遍失分较多。所以在高三复习课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同样面临压力。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地理知识基础不够牢靠,没有真正形成地理思维。学生地理思维品质差是由于所谓“副课”的根深蒂固的思维影响所致,不是某一个老师或者是校长、家长以及学生的责任,是中国特色高考指挥棒长期作用的结果。面对如此现状,学生到高三学习文科了,才想起要学地理了,然而,高三是复习,不是重新开始学习新课,这样许多学生很不适应,老师为此也很头痛。怎样把高三地理复习课特别是重点难点的地理基础部分——自然地理复习好,是地理复习的关键所在。为此笔者就自己多年实践结合同仁们的经验,在此比较系统的总结,以期对高三地理复习有所帮助。

一、地理知识的总体特点分析

地理知识看似庞杂,其实非常清晰的分为三部分,一是自然地理学,二是人文地理学,三是区域地理学。以自然地理学为基础,自然地理学也是整个地理学的难点和重点。可以说没有自然地理学基础的地理学根本就不是地理学。地理学并不是哪儿有什么哪儿是什么的地理区域描述,而是揭示复杂地理事象的规律以探究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的科学。尽管初中地理主要讲述区域地理内容,但还是要先学习一定的自然地理知识,否则无法更好理解和学习区域地理事象的形成原因。可以说在地理学中,自然地理是基础,理论性强,很抽象,涉及地球和地图、大气、海洋、陆地四大部分,概念、规律和原理较多,而且知识间内在的联系密切、环环相扣,网络体系庞杂,是由远及近,由外向里一步步一层层剖析人类环境。自然地理学习更多的是问“为什么”,而不再是初中地理的“是什么”。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迁移,也就是掌握基本理论和规律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求应用理论和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知识特点把握的基础上,日常要更多的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品质,分析地理问题的思路方法。

二、高考在自然地理方面的命题特点分析

高考不是像会考一样的水平考试,而是选拔考试。也就是说高考不是讲什么就考什么而是立足于基础知识偏重地理思维的能力考试。知识的迁移非常重要。研究近年历届高考命题,发现有以下几方面特点,简要予以分析。

1.立足于基础,重视能力考查

从试题的试题的总体结构、题型、题量、难易度、知识点分布等来看,自然地理占比大,但是考题有逐年降低趋势。自然地理知识考查主要集中在等高线地形图或地形剖面图、时间计算、天气与气候、海水的温度与盐度、洋流、河水补给、资源与能源、自然带或自然景观等方面。同时将高初中地理知识融合,要求学生用基本原理解析世界范围内的各种地理事象。重视考生基础知识掌握基础上的地理综合能力考查。更加重视地理科学的区域性和综合性两大特点,表现在试题上的特点就是区域考查综合化,学科内综合加强。

2.立足于地理图表,重视地理信息获取能力考查

地理学科的专业语言是地图和统计图表,地理图表含有丰富的地理信息,而且基于地图和统计图表的各种各样的图形千变万化,丰富多样。可以说没有地理图表就没有地理科学。高考题目均以图为基础,学生必须读懂读透所给图表,通过读图获取有效地理信息,才能正确作答。把地理学科“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一条龙思维主线表现的淋漓尽致。

3.立足于基本原理规律,注重应用能力考查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等问题,是地理科学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其基本功用。高考命题也紧紧切合这一特点,抓住相关热点现实问题,进行命题,考查学生解决基本地理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地理基本知识应用的体现。现代生活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越来越多,倡导生活化地理也是地理知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具体体现。

4.能力立意思想始终贯穿于命题之中

国家实行3+X高考以来,命题的基础一直是学科基础知识加基本技能。立意在能力,知识是载体。关注现实,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价值观一直是文综命题坚持的最主要原则。在基本知识方面,并不回避已经考过的知识点,持续关注相关热点问题。在能力方面,突出地理科学特点,读图和区域判定一直是必考内容,这也是学生最薄弱的环节,特别是对于平时复习中没见过的比较新颖的图像或局部地图,不能准确定位,不能完整地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当然答题就缺失依据,失分在所难免。

三、高三自然地理复习及应试技巧

学习本没有捷径,更谈不上技巧,要说有的话,那也只能是用功和合适的方法。这里虽然题目谈的是自然地理复习应试技巧,但真正的技巧并不存在,充其量只能说是复习方法策略。叫做技巧,是因为将谈到一些很实用又节省精力而适合于地理特别是自然地理学习复习的独到的方法,所以称其为技巧。本文将结合众多同仁以及自己的切身体会,提出高三自然地理复习应试六大技巧,以利于教师和学生结合日常教学和学习借鉴。

技巧1抓好教材,以本为本,夯实基础,抓概念原理规律过关

由于学生在进入高三文科前,大多数根本不重视地理学习,对于教材很生疏。而教材是学科的根本,考纲是根据大纲和教材编写的,教材是学科精华的集成,虽然往往不尽人意的有一些短板,但是作为中学老师和中学生还是应该脚踏实地,过好教材关。在高三开课前,老师一定不能把学生的基础知识估计过高,但是也不能像学习新课一样去进行复习课教学。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把握好复习进度和目标要求。笔者认为最为主要的第一步是要求学生重回课本,以本为本,先熟悉教材,要求学生准确记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规律。另外自然地理的一些概念,教材可能讲得不一定很清楚,但高考中可能会涉及。如走向、坡向、递变规律、上风向、最小风频、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系特征、雪线高低、潜水位及潜水埋藏深度等地理概念,需要我们作出分析并加以明确。

技巧2归纳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网络骨架,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在扎实的课本基本概念原理规律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加工,也就是把所学庞杂内容理顺,进行消化。知识具有系统性、关联性,就像一棵大树,既枝繁叶茂,又有纵横交错的根。使用图表归纳整理构建知识网络,可使复杂知识点清晰化,一目了然,也可以使零散知识系统化,既利于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又可使学生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知识。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进行框架图表总结。如地球专题总结如下示意图:

技巧3明晰每一条地理规律及应用

自然地理知识虽然庞杂,但是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来讲,从运动规律入手,其次是分布规律,也就是时空变化规律。运动规律,如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生物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地壳变动规律等。要搞清楚运动的成因和运动的形式。分布规律,要建立在成因基础上,将其与自然现象紧密结合,特别是利用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来讲述和学习理解,如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昼夜长短的时空分布规律,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等。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自然带的分布规律,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要搞清楚等难以有亲身感受,应该紧密结合成因,多问“为什么”,通过成因在理解基础上记忆怎样分布变化。同时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这些运动规律和分布规律,多用现象去寻原因,如黄赤交角存在使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这与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有联系,更是气候的重要成因。比如利用大气热力原理,绘制相关的热力环流图,常见的有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通过对其成因分析,可加深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对气候的影响,分析气旋、反气旋的成因及对天气的影响等。从而实现地理规律的明晰及应用。

  

地球知识体系网络示意图

技巧4精讲精练,多总结,避免题海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都用题海战术,总想穷尽天下题,以致于给人的感觉是学习是为了做题,而不是做题是为了学习,本末倒置,从而达到的效果是事倍功半,大量的做题使老师和学生皆疲惫不堪,成绩提高并不尽人意。其实不管哪个学科均应该提倡和贯彻精讲精练原则。精讲精练要求老师精选习题,要精选习题必须研究历届高考试题,研究学生答题的误区,精选有强针对性的习题,进行详细讲解,做到少而精。力求每一个习题都会使学生有收获,在讲解中注重培养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总结归纳,寻找普遍规律,一步一个脚印,要对过去的错题进行过关,做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学生练习重在分析思路的训练,通过解题思路来提高解题能力。要求学生从题干中提取全部信息,也就是要求学生应具备从文字和图表、数据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能够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运用,以解决试题中所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联系背景知识,注意地理事象间的相互联系,并尽可能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思考问题。另外,平时练习时应注意要求学生答题语言规范,表述准确,能够使用学科术语的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以利于高考应试。

技巧5以图导学,重视地理语言,培养解题能力

题海战术、死记硬背、押题猜题,这些已远远不适应现今的高考命题考查要求,更不符合高三复习思路。那么学好自然地理到底有没有捷径技巧?答案是肯定的,就是多读图,多总结读图规律。教师应该以图导学,重视地理原理图所包含地理语言。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科学独特的地理语言,那么在学习自然地理这部分时分析原理图就成了灵魂所在,对原理图进行解读成为答题的关键。平时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养成读图、画图的习惯,熟练掌握课本中各种原理图的绘画,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也应该有意识的多绘画地理原理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对每一个地理原理进行推导,其实这是学习理解自然地理原理的真正技巧。再结合区域地理知识,把原理尽可能落实到某个地理区域,或用原理解释某个地理区域的地理事象。以图导学,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时,可以逐步深入,一步一步引导,第一步,要求学生依地图三要素熟悉地图基础知识。第二步,要求学生了解世界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地形、洋流分布,了解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第三步,结合《全球大气环流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指导学生观察各种气候类型在地球上是怎样分布的。第四步,指导学生根据某一种气候类型在某一洲分布的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压带风带位置,还有地形、洋流等来分析该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形成原因。第五步,在分析该气候类型对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时,要引导学生思考此地地下水及河流湖泊的水文状况、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土壤类型、农业生产类型,等等。第六步,引导学生思考此气候类型的一般分布规律与具体分布地点,分析与该地区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相近的一些地方,为什么却不具有该气候类型等。这样步步深入,普遍联系,运用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使得知识的涵盖量大大提高,也使得教学互动加强,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是学习自然地理最重要的技巧。

技巧6建构原理图读变图帮助理解答题

地图非常重要,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地图。但是在自然地理部分,研究高考命题发现,往往是题干里并没有直接给出地图,但是涉及到地理原理图,解题时离不开原理图,那么就要求学生自己画图帮助解题。有许多高考题,给出了图,但是学生没有见过,其实是一些变图,把学生又难住了。对于地理原理图和变图的问题,教师在平时复习教学时,应该精选习题,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应该要求学生会画课本里涉及的每一幅原理图,而且要求会画这些原理图的变图,教师应设计一些变式图让学生训练,也可以让他们自己画变式图。上课时要求学生有纸有笔,必须记老师在黑板上画的各种图。特别是,关于大气、气候知识高考中每年均有、分量较重,气候类型给图形式多样,课本里绝大部分没有,只有通过日常练习训练,如给出的气温降水要素坐标点式、具体地点式、局部地区图、经纬度图、柱状图(或表格数据)、气温降水坐标图、气温降水玫瑰图、气候分布模式图、太阳高度变化曲线图纵向串联式等形式的图,要求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特征或分析其成因,比较差异等,难度比较大,平时应该重视相关图形的读图解题训练。

                                 

                               


CopyRight © 2008-202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负责人:张满户  网管员:姬燕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陕ICP备05052063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