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初中语文二等奖】
雷雅
【摘要】想要提高语文素养,最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而语言积累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背诵记忆,背诵记忆的基础是诵读。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初中语文教学中,诵读的重要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诵读教学诵读方法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重视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的培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诵读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泛读与精读能力的提高,而且也使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探究和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本文笔者结合部编版阅读教学的经验,以及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策略进行如下论述。
1.创设情境,强化诵读
语文教学情境,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产生共鸣,帮助他们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方法多式多样,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教师也可通过多媒体还原、音乐渲染、表演体验等多种手段精心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中。
例如:在诵读汪曾祺的《昆明的雨》时,为体现对昆明雨季、昆明生活深沉而热烈的喜爱、思念之情,需要学生反复诵读美文,通过诵读,感受昆明雨季的特色风味。比如:在读昆明雨季的菌子时“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用轻松、明快的语气诵读课文,短短一句话,疑问、惊喜、感叹之情尽在其中。我还试让学生在这两句话前各添加一个感叹词表达情感,学生添加“咦”“哇”“啊”等词,师生对读,妙哉。再比如:读到昆明雨季的果子时,“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让学生用高扬、独具特色的语调,放慢语速去吆喝着读,他们对富有生活气息、有情境的画面感,能体现当地人情美的昆明雨季更加的喜爱,在诵读中使学生有入情入境的真实感。最后一个环节“析作者,体悟深情”中,教师利用课堂气氛,动情配乐《思乡曲》朗读作者情况,激发孩子对汪老文中满怀深情诉说的独特感悟,从而强化诵读之力量。
2.范读领路,模仿入境
范读是指教师示范性朗读。好的范读,是一把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让学生享受语言熏陶和艺术感染的同时,更能使师生间产生良性互动,让学生体会到他们自己难以品味和感悟的内容,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出色的范读,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朗读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能力素养。虽然初中生已经形成一定的阅读习惯,可是他们的朗读能力仍需老师的精心指引。教师范读,正是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体验以最质朴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学生以激发与感染。
例如:《荷叶.母亲》冰心在“读荷”这一环节中,我先请同学们聆听名家朗读,掌握朗读技巧,感受文章情感,提高朗读水平。接着再读课文,各小组选出“最美”的声音展示给大家。选手从文中选一段自己喜欢的文章读给大家听,其他人从字音、节奏、情感及停顿等方面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选手要拿出比拼的精神,一决胜负,评选班级最美的声音。
3.诵读探妙,情感升华
在生活中学生都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但在学习中,他们对课文的情感的体验是不足的,而且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部分学生的优势,让他们把从朗读中体会到的那一份情感说出来,带动没想法、没感触的学生对阅读文本中情感地体验。有利于全体学生树立鲜明的情感意识,为感情朗读课文指明方向。
例如:在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阅读学习中,我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悟小桃树,析主题”中就采用了深情朗读的方式,从学生的用心朗读中,若隐若现一丝丝童年记忆时光的梦。我借机抒发感慨:一棵小桃树在作者的梦里种下、开花、凋零,作者用敏感细腻的心理关注着这棵小桃树,作者也用他的生命体验爱着这棵小桃树,小桃树受着天地精华成长着。作者去了外面的世界,才领悟到人世有人世的大书!
其实,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4.注重评读,读中求新
在阅读训练过程中进行朗读评价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互评应结合起来,使评价成为教师、孩子等多方面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特别是教师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比如:在我的阅读教学中,我经常会大胆的使用创新妙语给予学生高度赞赏,“勇敢地举起手来你读,我们听!”“个个都是最美朗读者”“听完你们的深情朗读,老师深有感触”。从而,调动学生理解文本的积极性。其实,在诵读教学中,善于聆听也至关重要。教师的一个肯定眼神、微微翘起的嘴角、鼓励性的手势,都能提高孩子的诵读自信。
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把握文章脉络,了解作者传达的信息,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从而陶冶学生的文学情操。让他们在情感、认知和思想上得到成长。总之,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教师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就不难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