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书大赛初中文科组苏萌(三国鼎立)
【课标要求】
了解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理解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
三、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篇章:军阀混战 曹操崛起
教学要点:①东汉末年州牧割据,群雄并起;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屯田制”的实施;③官渡之战,火烧乌巢。
第二篇章:群雄斗智 决战赤壁
教学要点:①赤壁之战;②分析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第三篇章:鼎足天下 三国分立
教学要点:①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现;②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前面学习的东汉历史。由于东汉后期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黑暗政治局面,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原本掌握地方政权的州牧势力膨胀,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军阀。黄巾起义被镇压后,这些军阀之间长期争夺,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请大家想一想你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与这一时期有关系呢?(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
【板书:东汉末年州牧割据】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第一篇章:军阀混战 曹操崛起(官渡之战)
1、背景
(1)下面请同学阅读课本并结合课件《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形势图》,说说当时在北方主要有哪几股势力,各自情况如何。
(生答:有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和盘踞在河北的袁绍。袁绍占据河北一带,战乱较少,人口众多,粮食丰足,势力很大。曹操占据河南一带,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实力也在不断增强。)
【板书:袁绍与曹操的实力强弱对比】
(2)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
(结合教材学生分析,教师归纳)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经济上:实行“屯田制”
【板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屯田制”】
过渡: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与占据今天河北一带的袁绍发生了激烈的矛盾,终于演变成为一场战争,这就是官渡之战。
【板书:公元200年官渡之战】
2、官渡之战(投影《官渡之战》形势图并观看视频“官渡之战”)
时间:公元200年
交战双方:曹操、袁绍
战争特点:以少胜多
结果:曹操胜利
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3、思考:曹操为什么能打败袁绍统一北方?(出示课件)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重用人才
(2)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
(3)战术得当
(4)袁绍不善用人,骄傲轻敌
4、提问:历史上的曹操真的就是一个阴险疑诈的奸臣吗?
5、过渡:
(课件显示)曹操的诗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第二篇章:群雄斗智 决战赤壁(赤壁之战)
1、(出示课件展示)《长江上、中、下游三州地图》引导学生看图思考:曹操统一会遇到哪些困难?
2、让学生讲述三顾茅庐的故事。
3、(出示课件“官渡之战后形势图”)公元208年,曹操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
【板书:曹操与孙刘联军实力对比】
4、(赤壁之战的示意图)问题:你能简介赤壁之战的经过吗?
师总结: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及结果、作用。(观看视频“赤壁之战”)
【板书:公元208年赤壁之战】
5、分析讨论: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示多媒体)
过渡: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第三篇章:鼎足天下 三国分立(三国鼎立)
1、形成
(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形势图》)问:三国是指哪三国?
掌握三国的名称、方位、都城、建立时间、建立者。
【板书:公元200年,魏国建立,建立者曹丕,定都洛阳;
公元221年蜀国建立,建立者刘备,定都成都;
公元229年吴国建立,建立者孙权,定都建业。】
生答后指出: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2、经济的发展(展示课件)
(学生分组,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问题:通过三国经济的发展说明了什么?
3、三国时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
生答(吴国)后指出: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坚决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板书: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与趋势。】
(三)课堂小节(课件显示)
到这里我们基本上完成了本节课主要知识的学习,下面我们一起来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四、课堂练习(课件展示)
1、选择题
(1)东汉末年,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其中实力最强的是黄河中下游的( A )
A曹操和袁绍 B刘备和孙权 C曹操和刘备 D孙权和袁绍
(2)三国时期开始于( B )
A.229年 B.220年 C.221年 D.222年
五、教学反思
初一的学生比较喜欢讲故事和表演,因此我要在教学中尽可能给他们机会进行展示,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展示的故事材料由他们自己搜集,我在课前进行了解,以便在课堂上及时干预,提升课堂效率。除了课堂展示外,还应当设计适当的课堂讨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使课堂不仅成为知识的能量站,更成为思维的发电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