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推荐阅读

关于预习的作用和方式

发布日期:2015-10-12   阅读次数:
预习的作用和方式     预习就是学生在上新课前的自学。一般指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独立地或者在老师指导下自学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的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
一、预习的作用
    1.预习可以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预习新课有助于学生扫除学习新课的知识障碍,建立起概念系统,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可以提高听课的积极性和目的性。预习新课发现不懂的问题,往往盼望上课时得到解决,这样,听课的积极性、目的性、针对性就比较强,上课也会更加专心。
预习可以加强课堂笔记的针对性。预习过的同学,因为心中有数,就可以着重记课本上没有的部分。这样做,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问题上面。可以说,预习是从上课盲目笔记的状态中解放出来的好方法。预习还可以大大提高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
    2.预习可以促进自学能力,特别是阅读能力的提高。
阅读能力是各个学科学习都需要的能力,是高考、中考首先要考察的能力,也是制约大多数学生学习进步的最大障碍。坚持学生课前阅读自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各个学科成绩的提高。
    3.预习可以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有利于学习后进生的转化。
    由于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中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讲效率,增强课堂学习的效果,所以改变了学习的被动局面,减少了因听不懂而浪费的课堂学习时间。上课听懂了,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也大大节省了。学习会更加主动。
    指导学习后进的学生进行预习,学习被动局面会慢慢改变。学习差,又不预习,上课听不懂,课后再花大量时间补课和做作业,形成恶性循环,加重学习负担,越发没有自信心。
二、预习的方式
    1.预习的时间
    预习可以安排在课前,也可以在课内。课前预习可以在上课的前一晚上进行(用导学案),有的学科可以在早读时完成。课内预习,是在展示本节学习目标后、上新课之前,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内容;或者上课铃响后,课代表带领学生预习。预习的时间长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及绝大多数学生的理解能力决定。
    2.预习的任务
    通过预习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复习、巩固和预习有关的旧概念、旧知识,并且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找出新教材的重点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尝试做预习笔记。
    3.指导预习的方法
    (1)明确预习内容,即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的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一次性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分几次自学但每次自学都必须写清楚预习的内容、范围。 
    (2)明确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是边看边操作,还是边看书边与同桌讨论),看例题,看注释,做实验,发现疑难题做记号,试着完成简单的练习,完成教学案等。
    (3)明确预习的要求,即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先尝试预习,充分估计学生预习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提示哪些方法在哪些地方应用,并将知识设计、转化为问题。
    (4)课内预习注意事项:A、为了提高效率,课前可制好投影或写好小黑板,也可以用“教学案”,让学生看预习内容和要求。B、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加强督查,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激励他们更加认真地自学。C、重点巡视中差学生,多给他们鼓励,帮助端正学习态度,使之逐步变得认真起来。D、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得只关心一个学生或少数几个学生而放弃了督促大多数学生。总之要使每个学生都积极看书、动脑思考,处于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


CopyRight © 2008-202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负责人:张满户  网管员:姬燕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陕ICP备05052063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