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家教之窗

预防少年违法 应从家庭做起

发布日期:2015-12-18   阅读次数:

                   预防少年违法 应从家庭做起
                         —— 访中国犯罪心理学与矫治心理学专家高锋教授
                    作者:本报记者颜兵

  当今的家长,对孩子关注得最多的是其学习成绩的好坏,谈到社会上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一般都认为那只是报纸、电视上见到的事,与自己的孩子无关。事实果真如此吗?日前,记者就问题采访了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犯罪与矫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委、湖北省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三级警监高锋教授,请他就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些新特征及家庭采取的预防措施,谈谈他的观点及看法。
违法居多 犯罪数少
  不少媒体引用过这样一个信息,中国犯罪者的年龄呈现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高锋教授经过多年调查与研究后认为,青少年犯罪的年龄不仅没有向低年龄化发展,而且呈向后延的趋势。在违法犯罪的青少年群体中,违法者占绝大多数,犯罪者极少。
值得引起家长警惕的一点是,80年代的违法少年多是从逃学、打架、早恋开始,继而发展到违法甚至犯罪。现在的违法少年多是从赌、毒、涉黑开始,一些游戏机室的赌博现象严重,歌舞厅等少数娱乐场所冰毒、摇头丸、苯丙胺泛滥,对青少年的腐蚀毒害极大。另外,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后逃学,也极易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少年混在一起,加帮入派,深陷其中。
家庭与违法犯罪
  目前我国处于一个经济转轨时期,大批中年职工下岗,而正是这批人肩负着养育孩子的重任。他们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一般采取了两种绝然不同态度,一种是望子成龙心切。让孩子一定要读好书,那怕卖血砸锅也在所不惜;另一种是只为生计而奔忙,对孩子的教育是不闻不问,任其自由发展。
  第一种类型的家长,一般将自己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自己孩子身上,期望孩子能圆自己未圆的梦。但他们往往忽略了成才与成人的关系,给孩子施加了太大的压力,过多地追求其成绩的高分,忽视了对其思想教育。物极必反,一些孩子不堪学习上的重负而流失社会,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邪路;第二种类型的家长疏于对孩子的管教,孩子极易被社会上的一些负面的东西所影响,从而走向歧路。
家长的怨恨,千万别在孩子心里播种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一些家长在工作、生活中受到了打击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往往喜欢向未成年的孩子倾诉:“爸爸现在下岗了,不是爸爸没本事,是因为爸爸没当官。儿子,你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个大官,给老子争口气!”“你爸爸跟那个坏女了勾搭上了,不给家里钱用,也不喜欢你了。你要恨你爸爸,长大后报复他们!”也许这时的家长只不过是心中一时怨气,发发牢骚而已。殊不知,这样的话说多了,势必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仇恨的种子。如果孩子长大后真的做了官,有了权,他必然会报复社会,报复他人,就会触犯党纪国法。对此,高锋教授疾呼:家长对孩子应从正面引导,用中国传统美德:诚信、宽厚、勤奋教育子女做人。自己更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否则,悔之晚矣。 


                           转载于:家长报 小学版 第822期 第一版 


CopyRight © 2008-202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负责人:张满户  网管员:姬燕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陕ICP备05052063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