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家教之窗

憋闷酿成的恶果

发布日期:2015-12-18   阅读次数:

口文/高小平 图/美琪

  某中学高一年级16岁的学生杨凡经过精心策划,用鼠药将同班同学余亮毒死。警方侦破此案后,犯罪嫌疑人杨凡供认的杀人动机竟如此简单,令人不可思议:“小学六年级时,余亮和我打过架,我被他打得很惨。这个仇我一直想报。但初中我们不在一个班,高中才在一个班里。看见他,我心中就有股窝囊气,感到耻辱”。  
  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像杨凡这样一个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主科成绩都是全班第一名的尖子,一个在现行教育体制里,按如此势头发展下去,考上重点大学不成问题的优等生,为什么会“导演”如此骇人听闻的惨剧呢?  
  通过对杨凡犯罪动因的深入剖析,我们发现其心理经历了一个扭曲的过程:
  (一)骄傲的心在斗殴中,第一次尝到挫败的滋味。   
  杨凡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和农村大多数男孩一样,被父母寄托了很高的期望:通过努力学习,考上好的中学,实现上大学的梦想,跳出农门,光宗耀祖。杨凡虽生性比较内向,但天份较高,学习成绩一直处于前茅,很为父母在村里争了些面子,因而在家很受宠爱,也得到教师的喜爱。
  在这种氛围下,也渐渐滋生了小杨凡骄傲自大的情绪,养成一种争强好胜的性格。无论做什么,他总是认为自已比别人聪明,不能输的。“一旦输了,我心里会很不舒服,很没面子的。”杨凡说。
  在小学六年级时,发生了一件让杨凡“很没面子”的事。一次他和同班的余亮为一件事发生争执,进而斗殴起来。由于杨凡个头比较瘦小,被人高马大的余亮打得很惨。这让一贯好胜的杨凡感到很受辱,他想找老师说说心中的委屈,得到正义的支持(因为他至今都认为那件事是余亮的不对),哪怕对不讲道理的余亮批评一下也好,可当时中考临近,教师们关心的似乎只有他们的分数和升学率。他也想找班上几个要好的同学评评理,可爱面子的他又觉得没有勇气说出口。因而他宁愿烂在肚子里也不愿说出来。但另一方面,他心里感到很受伤害。从一个总是胜人一头的骄傲者,一下子成为斗败者,这让他在心理上难以接受,有一种说不出的苦涩和怨气。可现实又找不到能正常宣泄的渠道,他自己也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这为他今后制造惨剧埋下了祸根。
  (二)不良的情绪在不安的青春期中,憋闷成结。
  1998年,杨凡以优异的成绩从乡小学考上县中学初中部。他的父母十分高兴,在人前很有面子,村里人也夸他有本事,将来一定有大出息。
  考上中学,受有夸奖,这让杨凡很受用,往日那种良好的感觉似乎又回来了。但当他一想到被余亮欺辱的事,内心又感到一种很强的挫折感。  
  挫折,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是避免不了的,也是生命里程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不过心理学家认为,挫折,特别是重大挫折对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调节的及时与否,解决的正确与否,往往关系到其今后的人生走向:或积极,或消极,或向上,或消沉。这是因为青春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人生阶段;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这个时期所经历的挫折,常会被青少年在内心入大,甚至推向极端,走进误区。  
  杨凡在初中三年里过得很不愉快。他说:“我感到学习压力很大,又感到十分憋闷”。一方面他要投入很多精力去应付大量的课程、作业和没完没了的考试,他的好胜心不允许他落后于其他同学;另一方面,他淤积在胸的那股受辱之气,始终没有得到良好的疏导和调节。在家,父母关心的是他的“三好”,即吃好、穿好、成绩好。基本上没有什么交流,更谈不上心灵的沟通了。在校,老师所在乎的是每个学生的成绩、分数和排名,至于他们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基本不在操心之列。三年里,那种憋闷感在杨凡心里越来越强烈,渐渐形成一个心结,滋生着仇恨,为今后的犯罪蓄积着可怕的“能量”。   ( 三)仇恨的心理在精心谋杀过程中,得到恶毒的宣泄。  
  初中三年,杨凡那憋闷在心的“结晶”始终无法解开、无法释怀。“有时我一静下来,那件事就会想起来,有好多晚上我都睡不着”。这使得杨凡变得越来越消沉,不合群。他的同学感到奇怪:成绩那么好,为什么还这样闷呢?老师对此也未引起重视,只是把他视为性格比较内向而已。  
  课余时间,杨凡迷上打了电子游戏,他喜欢玩那种需要较高智力,又充满暴力色彩的游戏。常常是一边打,一边在心里发着狠:“总有一天我杀了你!”每次玩过瘾后,他憋闷的心稍稍好受点,但同时仇恨的心理也在一次又一次游戏中强化了。  
  去年,杨凡考上了高中。让他感到意外的是,余亮也考上高中,与他同班,分在一个宿舍,就睡他的下铺。“那天,在寝室见到他时,我知道我报仇的机会来了”。  
  从此,杨凡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首先是跟他十分仇恨的余亮“交朋友”。课余,他常约余亮去玩电子游戏,加深彼此的“友情”,使仇人没有防备;第二步他思谋着如何杀掉仇人的方式,等待下手的时机。在寒假期间,他从几起鼠药杀人的案例中受到启发,决定如法炮制,用此法设计毒死仇人。终于,在开学的第一周,实施了他早已考虑好的谋杀。在确信余亮被毒死时,他憋闷多年在胸中的那股恶气,提到恶毒的宣泄……  
  这一惨剧留给人们的思考应是深刻的。一起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孩子打架事件,在一个处于青春期,智力较高,但性格有明显缺陷的少年心理上所产生的系列不健康的反应——抑郁、憋闷、焦虑、仇恨等等,进而使其在狭隘的思路上越来越远,最终导致惨剧的发生——这足以唤起我们对危险的青春期、青春期的危险的高度重视。更应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片面追求高分的应试教育体制进行反省。我们的家长、老师不仅应当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智力发展,还应当关心孩子的品德养成,尤其是心理健康,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材。  
   如果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缺乏清醒的认识,那么像杨凡这种由畸形心理导致的惨剧,就难免不再度重演。
   (为保护未成年人,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CopyRight © 2008-202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负责人:张满户  网管员:姬燕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陕ICP备05052063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