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家教之窗

“坏学生”的班主任

发布日期:2015-12-18   阅读次数:

  从师专毕业后的马艳被分配到一所“三类学校”,正确的叫法是“基础薄弱校”,即“薄弱”的校舍、操场、师资、生源。“薄弱”的结果是,该校连续数年在全区中考成绩排行中倒数第一。 
  1995年秋,24岁的马艳成为这所中学初一·五班的班主任。开学的第一天,全班同学竟没有一个戴校徽的,认为那丢人现眼。马艳告诉学生们:“我就是本校的毕业生。”学生们愣了。   
  马艳知道,要让她的这些“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学生找回自尊,找回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信心,不能仅仅靠成绩单。那将是一场艰苦的较量,首先是与“旧的自我”较量,其次是与周围的环境较量,要凭着大家一点一滴的努力。   
  在马艳的班里,有两名学生持有弱智证明(类似的学生全年级有十几个)。然而,经过反复测试和与他们交往,马艳发现事实上他们只是反应慢一点儿,小学知识的基础薄一点儿,而仅凭这,就认定孩子是弱智,这令马艳痛心疾首,是“大人们太不负责了”!“你那证明在我这儿可不算数,别忘了,上课时我可要提问你!”结果,这两名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很快上来了,而且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课下,他俩还常提醒马老师:“您上节课怎么没提问我,我早做好准备了。”  
  学校进行广播操比赛。马艳坚持让全班每一位同学上场操练。有的班不是全体上场,留下几位胖的、动作不协调的、反应慢的学生当观众。轮到五班做操时,个别“歪瓜裂枣”的动作招来全校一片笑声。结果可想而知,五班得分全校倒数第一。
  马艳没有批评任何一位学生,因为,所有的人都尽力了。他们就是这样的成绩。然而,全班同学都哭了,哭过之后又都笑了,他们拥有一个真正关爱他们的老师。他们更同情别的班级那些被剔出来只配当观众的同龄人,没有人站在那些孩子的位置上想一想,这些孩子的心里该多难受!  
  初二下学期,马艳班上来了几位“蹲班生”。其中一个女孩儿,头一天进五班教室时就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劲头:晃着肩,书包甩在身后,浓妆艳抹的脸,不屑地从老师身边掠过,又用眼睛大胆地扫过全班男生——这时,教室里静悄悄的,大伙儿都愣住了。他们都听说过关于这个女生的传闻。
  马艳没有给她来个“下马威”。头一次和她谈话,马艳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很漂亮,还挺会打扮,什么时候教我几招。”女孩子的敌意一下子就没了,后来在周记本里,马艳除了指出她最近的进步和不足,还写了一句:“我脸上老长痘,有什么好办法?”   
  一周后,周记本上女孩工整地写着答案:“治痘秘方:每晚睡觉前用牙膏涂抹。”   
  又过了一周,女孩儿看到发下来的周记本里马老师的评语:“谢谢你的偏方,我试了,还真管用。”   
  后来,女孩儿和马艳老师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马艳说:“我认为女孩儿还是很可爱的,她要是打扮得再得体一些会更好看。”不久,女孩儿把自认为很“酷”的头发剪了。马艳又说:“青春期的女孩儿穿过紧身的衣服对身体有害”。从此,女孩儿天天穿校服上学了。初三时,女孩儿入团了。
  一次上劳技课,老师收课堂用具时发现少了两套,告诉马艳。让她到班上查,是谁偷的。马艳去了。全班同学都知道劳技老师已经“严重”生气了,现在看到班主任又来了,如临大敌,气氛凝重。可是,马艳却若无其事地讲了几件别的事。同学们的心渐渐地平稳了。临走,马艳好像刚想起来似的随口说:“忘了交劳技课用具的同学待会儿到我那儿交了吧。”   
  马艳回到办公室,几双眼睛同时看着她。“逮着了吗?谁偷的?”马艳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一会儿,两个学生站在门口怯怯地说:“刚才老师说收用具时,我俩光顾着说话,没听见。”马艳知道,本来是没听见老师的要求,是无意的,可老师偏说是“偷窃”,就不敢往外拿了。   
  慢慢地,五班成了全校学生都羡慕的“天堂”,因为,在大多数班级里普遍存在的因成绩、家境等因素的彼此歧视,在那里没有这种市场。校长也对五班刮目相看,因为五班从没有出现过考试作弊,尽管他们班的成绩在全年级并不突出,有些科目还倒数。学生们都认为作弊是自我侮辱。   
  三年过去了,学生们均以优异的成绩初中毕业了。学生及家长们深深地感激马艳老师,而马艳也感激她的学生们。用她的话说,不是她教会了学生该如何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而是学生们教会了她用一种新的态度和观念当一个好老师。
迟雅 点评:
  马卡连柯指出:“教师的心应该充满对每一个他要与之打交道的具体的孩子的爱,尽管这个孩子的品质已非常败坏,尽管他可能会给教师带来许多不愉快的事情。”   
  马老师的做法真正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思想。有些教师成天教育学生要尊重别人,可一到关键时刻还是为了分数、排名,置学生的自尊心于不顾,因此在学生会认为他以前讲的全是骗人的。   
  和大人一样,孩子都有自尊心。让他们改正错误的时候,要留有余地,还要留有时间。有时候老师心急,说话不考虑孩子的感受,结果是把孩子往绝路上逼。有时候,老师的一个失误就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马艳的做法给我们以启示:老师要给犯了错的孩子下台阶的机会,不能把孩子挤兑得没路走。 


CopyRight © 2008-202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负责人:张满户  网管员:姬燕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陕ICP备05052063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