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高中新课改» 重要文件

国际教育发展的几个新现象

发布日期:2011-12-21   阅读次数:

    世纪之交,各国都在考虑未来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在这个大背景下,国际教育出现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新现象。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许多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教育;科学界人士直接参与基础教育改革;课程与教材改革热潮再度兴起;以开发智能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改革也方兴未艾;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过程的趋势日益加强。

  高度重视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即传授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承担起社会发展的责任,因此,也被称为科学文化的教育。近年来,国际社会日益重视科学教育,出现政府直接干预科学教育、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系统改革科学教育、促进国际合作的全方位加强科学教育的局面。
  以色列教育部长鲁宾斯坦最近访华时,向我们推荐的唯一文献是以色列政府发展科学教育的纲领:《明天:1998》。这个纲领指出,科学与技术知识是当今最重要的财富。科学教育是国家发展科学事业基础结构的核心。这个纲领对以色列全面改革数学、自然科学和技术教育提出具体规划。这个纲领现已执行3年,并将于1998年,即以色列建国50周年,以其全面实施,作为祖国的生日献礼。
  美国政府甚至以国家政策声明的方式,推动数学的研究与教育。1993年美国科学政策委员会联邦政策议案分会草拟议案,旋即成为正式文件,题为《1994~1995年国家发展数学研究与教育政策声明》。《声明》指出,数学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模式,是许多学科领域发展的基础。这就是说,数学的发展与普及意味着多种学科与技术将有可能取得新的突破。《声明》对美国初等、大学本科以及研究生数学教育改革提出了原则性建议。
  英国政府制定自己的科学教育政策为时较早。1988年,英国政府发表题为《5至16岁儿童科学教育政策》白皮书。这是英国历史上首次提出国家科学教育政策。这个白皮书动员全社会关注儿童科学教育,一时在社会上形成兴办少年儿童科技博物馆、举办科学活动周的热潮。
  值得一提的是几乎各国政府的文件中都提及学前教育的科学启蒙教育。这一点反映了各国的目光是在展望着21世纪。美国在《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中指出,2061年将再次见到哈雷彗星的孩子们正在踏入学习生涯。如果美国想成为在全体公民中普及科学知识的国家,则整个教育系统,即从幼儿园到12年级都要变革,都要将普及科学基础知识作为教育的中心目标。整个教育系统的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的改革必须列人美国的头等议事日程。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即使面临种种困难,也在花大力气加强科学教育。他们既重视基础教育系统的科学教育,也重视培养急需的科技人才。孟加拉面临人口、自然灾害及经济问题的重重压力,但是,已建成了18个研究所,13所高等工科院校,并且正在兴建一所科技大学,其培养高层次的科技人才的决心显而易见。巴基斯坦已兴办了170所工业学院和职业培训学院,10所专科技术学院,23所理工大学。此外,国家的53个研究所也承担高层次的科技人才的培养任务。
  国际合作培养科技人才也已成为一个大规模的教育现象。全世界已有1200万学生在外国的高等院校读书。这种流动有可能使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到较高级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虽然它带来了“人才外流”的风险,但是,却有助于加强世界范围的科学网络的形成,也有效地促进了科学知识的传播。
  随着区域性经济结构的形成,地区的高等教育的合作也在加强。目前,墨西哥、加拿大的大学已与美国超高速计算机网络相联接。这三个国家将建立大学间的计算机网络列为优先发展的项目,以此加速三国科学与技术教育的一体化进程。俄罗斯高等教育多年来处于封闭状态,目前正在被打破。一些高等理工院校正在派出留学生到西欧、北欧,特别是邻近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谋求迅速达到西方国家技术教育的水平。

  科学界人士直接参与基础教育改革
  科学界人士参与基础教育改革在许多国家中已经形成潮流,有的规模是相当惊人的。科学界人士站在科学发展历史的高度对科学教育的宏观决策和微观改革两个方面都具有深刻影响。
  前几年,美国提出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共分三个阶段加以实施:第一阶段规定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应该发展的思维能力,应该具备的处事态度;第二阶段制定各种课程教学模式;第三阶段动员全社会实施蓝图。仅仅是在制定教学目标的第一阶段就动员了全国300多位科学家和教育家参加,在为期3年的调查研究过程中,还吸收了上千名专家的意见,最后提出了《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研究报告。以色列制定自己的科学教育纲领《明天:1998》,参与的科学家人数当然远不能与美国相比,但是,主持制定纲领的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委员会的带头人却是以色列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海姆·赫瑞利。他是以色列魏茨曼科学院院长。而这个科学院被国际科学界认为是世界十大科研机构之一。
  社会科学家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问题,为教学改革的深化注入了新鲜血液。近年来,美国大批社会科学家,包括心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史学家,纷纷离开自己的研究室,来到中小学校。他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儿童学习过程的规律,如儿童的学习动机是如何形成的,怎样更有效地控制儿童的学习过程,怎样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规律,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这些问题的研究与实验正在拓宽与加深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视野与深度。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教授帮助帕萨迪纳学区的小学校、开展“科学播种”课程改革实验。实验内容包括两部分:改革科学课程的教材与教法;培训使用这套新教材的教师。教学方法的特点是动手学科学,即教师和儿童一起做生动、有趣、有启发性的实验,吸引儿童自己动手,去探索自然的奥秘。
  印度科学家也以类似的观点关注儿童的科学教育。印度核物理研究委员会主席钱达瑞克作为核物理研究的带头人,却怀着深厚的情感参与儿童科学读物的出版工作。他在新出版的《趣味动手学科学》的序言中写道:“科学实验是深入认识自然规律的重要手段。人类已知的科学与技术知识几乎都是科学家无数次进行杰出的实验研究取得的。人类认识自然奥秘的途径主要是依靠系统的实验,追寻自然现象为什么产生和怎样产生的。”他希望少年儿童树立独立探索的志向,提高实验技能,增加对日常生活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观察能力。

  课程与教材改革热潮再度兴起
  课程设置与教材改革具有十分明显的时代特征:一方面,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课程内容的不断增加,加重了学生负担,这就要求大量删减旧的教学内容。课程与教材改革处于增与删的矛盾中,许多国家都在探索解决这个矛盾的途径,并且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
  增加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重点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英国科学家提出学校要增设生态技术课程。这是根据英国环境部的惊人统计而提出的。该部统计每年向大气层排放的含碳化合物数以亿吨计算。美国到2000年,个人使用的计算机就将消耗美国能源总数的10%。因此,设计任何新产品都应该把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的灵魂注入到产品的结构之中。这就要求设置生态技术课程,帮助学生理解生产技术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会分析工业生产与生活环境的关系,了解控制技术影响生态环境的方法。生态技术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产品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如何重复利用能源和材料;如何延长产品寿命,增加功能;如何拆卸部件,重新组装,使旧产品得以更新。
  以色列提出中学技术课程要不断追踪技术前沿的进展,自然科学课程都要渗透技术知识。德国、印尼和泰国都在将生命技术知识引进中学课程之中。特别是日本技术学校不断吸收高新科技进展信息,目的是使学生将来能够设计出独霸世界市场的新产品。
  这一切说明增加教学内容是一个必然趋势。但是,学生胀满的书包已无法承受,这就要求为新的教学内容腾出空间来。许多国家都在探索减轻书包重负的途径。
  《美国2061计划》提出原则:“改变过去20多年间学习内容不断膨胀的现象是2061计划的主要目标之一。”“这就是说要选择那些对现在和数十年以后仍然应当知道的、影响重大的内容,并且不再讲授那些过时的技术或局限于一定科学领域的知识。尤其要选择为人生建造知识大厦的永久基础的那些概念。”该计划具体提出必须教给学生的一些通用概念是系统、模型、稳定、变化模式、进化、规模等六方面。要求各科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这些基本概念,这将使学生理解现象的能力取得长足的发展。1993年美国还成立了理科课程改革专家组,在美国教育史上,首次详细说明各年级科学课程中,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知识。
  对于科学课程的传统划分方法,专家也提出不同的见解。他们认为,将课程分为物理、化学、生物等各自独立的部分,未能反应现实世界的实际联系。在他们提出的新科学课程中,教材可能通过围绕某一主题综合安排教学内容,介绍各种学科的相互联系。例如,通过分析一座桥梁的结构,介绍数学、工程、物理和化学等有关学科的知识。
  以色列科学教育纲领《明天:1998》中,提出相似的课程改革观点。该纲领指出,在许多领域中,新技术往往每5年就要更新一次。特别是在电子、计算机和生物技术领域,知识更新的速度还要快些。但是,在各种技术领域中,基本原理是稳定不变的。因此,他们建议,在科学与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加强基本原理的教学工作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在各级各类教育系统中,数学教育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加重要。这就是说,不单课程内容需要删减,课程设置的重点也在转移。
  德国莱因兰-法耳茨州教育部门对历史地理课程内容删减提出自己的原则,凡百科全书中能够查阅到的具体的历史与地理知识,都从教材中略去。他们认为只要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查找方法即可。他们还提出,学生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过去人们认为,知识就是力量,这是在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认识还不充分的时代提出的,知识在当时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信息时代,只有掌握方法,才能驾驭飞速增加的具体知识。教学实践证明,儿童在活动中掌握探索新知识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学习得更主动,更有效果。

智能是21世纪必不可少的资源
  开发智能是各国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近10多年来,国际上研究并推广的主要成果之一是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
  把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数学教学的核心,是美国数学教师协会于1980年正式提出的:“80年代的数学大纲应当在各年级都介绍数学的应用,把学生引进问题解决中去”,“数学课程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数学教师应当制造一种使问题解决得以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这个教学方法很快跨出了美国国界,被英国和日本引进。10多年来,英国在教学过程中广泛使用这种教学方法,甚至教育学龄前儿童在游戏、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日本教育界已对如何应用问题解决改革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出现大量专著。
  问题解决是科学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科学发展的历史结论是: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只有通过问题才能激励人们去学习,去观察和实验。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学会独立提出问题。由于实际环境的复杂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也就相应多变、多样、多答案,以此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因此,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活跃性和独创性具有一定意义。这些适应了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对人才智能品质的要求,所以这种方法一经提出,就在许多国家的教育工作者中间引起热烈反响。

  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工作
  早在198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教育研究与探索中心就发表了对该组织成员国应用计算机改进教学的研究报告,题为《教育中的信息技术》。这个研究报告介绍了该组织中的12个成员国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情况。据统计,当时美国辅助教学用软件的开发已超过1万种。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意大利和英国辅助教学用软件在1000到4000种之间。而且这些数字还在不断地增长。他们的问题早已不是是否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而是如何帮助教师选择最好的教学用软件,如何评价软件的质量。该报告研究的问题还有,教学用计算机软件的类型与发展趋势;质量评价的原则与方法;师资培训的途径;如何更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潜在作用。
  美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潜在作用。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一些大学计算机系统与中小学校的联网。这就可以使大学的图书馆为中小学校开放。通过这个网络,一名中学生可以检索、查阅全国大学图书馆的资料,也可以向大学教授求教,还可以与其他州的学生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大学可借助计算机网络与州教育部联系,协助全州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帮助高级中学编写新教材,辅导新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仅堪萨斯州,就有数以万计的教师从计算机网络中获得最新的教学信息。
  美国企业还资助学区建立教育高速公路,在学校间开通电子邮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要求投入大量经费,但即使是经济高度发展的国家也是精打细算。德国每年教育经费投入高达千亿马克,而他们的计算机设备并未追求新潮。学生使用的虽然多数都是“386”或“486”计算机,但其硬件并非完全更新换代,而是在原“286”计算机的基础上改装而成的。德国更重视的是对学生编制程序能力的训练。他们认为,对初学的人来讲,计算机运行速度并非是最主要的,而掌握程序语言才是关键。 


CopyRight © 2008-202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负责人:张满户  网管员:姬燕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陕ICP备05052063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